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由方光焘、孙席珍等老一辈学者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80年代,陈瘦竹、叶子铭、许志英、邹恬等第二代学者,将本学科带入了全国领先地位。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得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思想解放”更是使学术研究出现新的气象。也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成果,从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该领域最优秀的团队之一。
本学科是恢复学位制度以来首批建立的硕士点,1985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6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戏剧学两个专业组成了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含戏剧学)”。2001年,本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9年12月,在1978年筹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以本学科为核心的“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本基地更名为“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2002年,本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经历了从硕士点、博士点到博士后流动站,从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过程,曾先后被列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11工程”中国文学项目、“985”创新基地“民族认同与汉语言文学”的支撑学科,现已建成在人员、经费、资料、项目和成果积累等方面均具相当规模的教学科研基地。
最近十年来,本学科取得了更加引人注目的发展,推出了一批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成果。《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中国乡土小说史》、《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鲁迅晚年情怀》、《文坛三户》、《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往事何堪哀》、《胡适传》、《回眸“学衡派”》、《“学衡派”谱系》、《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跨界整合——世界华文文学综论》、《世界华文文学整体观》、《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混沌的现代性》、《向着无穷之远》、《想像的代价》、《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中国新文学史》、《鲁迅内外》等一系列著作,都是最近十余年本学科的成果。为了强化学术显示度,本学科还有意识地集体推出科研成果,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两辑“鸡鸣丛书”。每辑十册。计十二册的“中国新文学研究丛书”近期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些成果,研究水平位居海内外本学科前茅,引起了海内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来,本学科的教学科研骨干已顺利完成从老一辈学者向中青年学者的交接。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各1人。本学科现学术带头人为丁帆、王彬彬、吴俊、沈卫威教授。已形成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结构合理、阵营齐整、年富力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优秀学科梯队。梯队成员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精辟的文学史观、独到的文学感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作家作品等进行了极具前沿性和独创性的研究。丁帆教授现任全国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王彬彬教授现任全国性学会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沈卫威教授现任全国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刘俊教授为全国性学会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可以说,最近十年间,本学科完成了从该领域“领先”地位到“领军”地位的跨越。